Traditional Program
Traditional Program
Classic review Current position:Home > Classic review
“江苏中心”举办中意画家艺术创作交流研讨会(2008.5.11)
Release time:2008/7/8 
     
      5月11号下午,南京玄武湖畔春风吹拂,阳光明媚,在临湖的白苑宾馆露台上,树影斑驳,藤制的桌椅上摆放着鲜花,周围坐着意大利来宾和“中心”书画界部分理事和我省著名油画家,大家轻松愉快地交谈。
      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法布里奇奥·毕契利《意大利意象》画展作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画家法布里奇奥·毕契利,他的哥哥、意大利维仕国际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斯特凡诺·毕契利,专程从意大利来中国参加画展的画家父亲弗兰西斯科·毕契利先生,“中心”副理事长、省文联副主席赵绪成、著名油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沈行工、理事、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徐善、理事、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晏明,理事、美术评论家,新华报业集团新华艺术苑主任、艺坛主编魏长健,刘翎秘书长和外联部长仓健。刚刚到达中国的画家父亲眺望着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向艺术家们夸赞玄武湖的美景,他说,我意大利托斯卡纳家乡也有一个这样的湖,选在这里讨论我儿子的艺术作品非常美非常好。湖面吹来的缕缕微风和树荫间的斑驳阳光为会议营造了艺术气氛,平添了诗意。

      刘翎秘书长首先介绍了专程来南京的意大利毕契利家族一行。毕契利一家所在的托斯卡纳大区以佛洛伦萨、比萨斜塔之所在而闻名,佛洛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画家法布里奇奥·毕契利(Fabrizio  Bicchielli)于1972年生于意大利比萨—托斯卡纳地区的一个小城。自幼就读于“Liceo Artistico di Lucca”艺术学校,在那里与艺术有了最初的碰撞,并如愿以偿地进入著名的“意大利佛洛伦萨大学建筑系”深造。其间,作为一所私人画院的成员,参加了在托斯卡纳地区举办的多次画展。大学毕业后,法布里奇奥开始尝试同托斯卡纳地区的一些建筑工作室合作。后来陆续同著名的社团和艺术大师合作。2006年,法布里奇奥来到了中国上海。虽然身为一名建筑师,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绘画,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画室。通过不断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并不远离古典和传统,却又通过强烈色彩――红、黑、蓝、黄的重叠、堆砌,来表达自我,抒发情怀。他于2007年10月在昆山成功举办了名为“昆山情愫”的画展,这是他首次在中国举办个人画展,其中一幅名为“幸运”的画作被昆山市政府收藏。除此以外,还有两幅画作也分别被私人收藏。2007年11月意大利商会在上海金茂大厦举办了一次名为“舞台上的意大利”的晚宴,法布里奇奥先生应邀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的一幅画作还作为慈善募捐的善品被拍卖。这次应“江苏中心”邀请在南京举办个人展览,法布里奇奥专门回到意大利创作了三个月,准备了十四幅大尺幅新作运到中国南京。画家兄长意大利维仕国际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斯特凡诺·毕契利已在上海居住六年,从事意中贸易,并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是其弟的画展策展人、经纪人,全力支持他在中国开展艺术创作活动。
      刘翎还向意大利客人介绍了在场的中国艺术家。
      法布里奇奥作了自我介绍,他说:“我的作品是在意大利创作的。意大利是一个很美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但现在的发展不快。我不能写下之前的意大利的感受,我选的画的素材是那些古代的建筑,文化等等,为了表现随历史而流逝的感受。我的这次新画有两个系列,一个是关于建筑的,比如旧的纪念碑等,一个是关于文化宗教和历史方面,我的目的是表现这些在流逝。我的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所看到的东西,旧的建筑物,文化人物等,另一部分是我所想到的,用文字和意象变现出来。通过这些画我想表达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是意大利的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然后开始它新的发展。我有一个观点,新生都是从开始,所以我选择这些古典的建筑等素材。我的这些愿望用白色的文字写在了画的黑色部分,我小的时候用黑板写字,灵感来源与此,这也是为了说明更新从小时候,从根本开始。我的想法是,人们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可以从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赵绪成副理事长的发言是从对意大利的感受出发的,他说:“意大利在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就是文艺复兴。绘画、雕塑等等,都非常著名。我们对西洋美术史的介绍,最详尽的也就是这一块。我觉得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中国文化从原始到唐代,到近代都是非常辉煌的。远的不说,就从绘画上讲,唐朝的人物画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毕契利先生可以在中国的博物馆看到一些这样的画,国外也有一些。宋朝我印象中最深的是花鸟画家黄荃等,可以说达到了顶尖水平。到了元朝后,中国画向水墨画方向发展,只用墨,少用色。江苏从元朝后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中心。‘元四家’中江苏占了三家,‘明四家’全是江苏的。清朝时候有扬州画派,金陵画派,苏南有吴门画派等,都在江苏活跃。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十来个大师级画家中江苏占了一半,其中有江苏省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傅抱石,南京艺术学院的老院长刘海粟,和我原来大学的院长徐悲鸿,都是最一流的画家。因此,法布里奇奥·毕契利先生来江苏办画展是选对了地方。我代表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欢迎你们。法布里齐奥的观点我部分赞同,但也有一部分不赞同。不过,总而言之你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那就是你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彼此进行了交流。你可能对中国不了解,但还是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还是可以画出来的。对于中国的发展,我们提出四句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我很希望中国和意大利能够共同发展。看似和我们画画没有关系,但事实上绝对脱不了关系。艺术和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一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和现代的意大利人不一样,法布里奇奥的画代表了现代意大利人要发展要前进的思想。我们真的要感谢这次画展。我觉得,这次的画展在中西文化差距的前提下展出,可能接受的人群数量不会太多。但你的展览,使你成为了意大利第一个在南京吃螃蟹的人。文艺复兴的作品我们已经看了很多,已经有各种机会观赏。我作为个人非常欢迎这次的展览。同时非常地感谢。另外,我要表扬画家的哥哥斯特凡诺·毕契利先生,他做得比梵高的兄弟更好,梵高为他的兄弟卖过一张画,而他做的更多。”
      画家父亲弗莱西斯科·毕契利先生对“中心”的周到安排和接待表示感谢,他说:“意大利和中国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丰富的传统,同时两个国家的人对艺术也都有着非常浓厚的热情。一千年前我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有高峰也有低谷,但现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向上,中国处理的非常好。最难的是在发展中找到一种平衡,这跟历史有关,也跟对未来的规划有关。而中国的任务更重。中国有13亿人,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虽然这次是我们把意大利的画带过来,但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向中国学习,没有中国,我们就不知道丝绸。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地方的艺术可以互相借鉴欣赏,互相促进发展。意大利人很会享受生活,常常聚会、讨论,喜欢歌剧,朗诵诗歌等等。所以非常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去意大利,去共同享受生活,感受艺术。尤其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在佛罗伦萨举办各位艺术家的画展。”
      著名油画家沈行工教授是“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他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心”的交流活动,他说:“很高兴有机会看到法布里奇奥·毕契利先生的作品,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给予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一种根植于深厚土壤的新生和成长。法布里奇奥·毕契利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当代性的思考,同时也映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绘画传统的潜在影响。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这样一些古典大师的推崇和敬佩,也能够觉察出诸如毕加索、席勒、凡·东根等现代艺术家给予他的激励和启示。法布里奇奥·毕契利的作品表达了对于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璀璨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也流露出担心优秀的古老文明可能会日渐消亡的隐忧。在近期的绘画作品中,有一部份他是以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塑为素材,作了符号化的处理,来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则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图形与色块铺排以及文字与图画的穿插交替来构成画面,表现内心的情感。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法布里奇奥·毕契利作为一位年青的西方艺术家,一直以来专注于架上绘画以及雕塑这样一些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艺术样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在西方的当代艺术领域里,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年青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新的艺术样式,诸如装置艺术、录影艺术、行为艺术等等,在欧美的一些艺术大展上,架上绘画这类样式常常被边缘化。我个人始终认为,这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架上绘画以及雕塑这类样式在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审美理想面,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法布里奇奥·毕契利是一位来自于西方文明古国意大利的画家,我相信,他在中国这样一个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国家举办展览,一定会受到欢迎。因为对于中国的观众尤其是美术界同行和年青学生来说,意大利并不陌生。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介绍到西方美术历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必定是最为重要的一课。法布里奇奥·毕契利的作品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文明古国的年青艺术家是如何立足于当代为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而做出努力的。”
      理事、傅抱石纪念馆馆长、著名画家徐善先生发言说:“非常欢迎毕契利先生带来了他的现代艺术,我作为中国画的画家,可以和意大利的现代艺术近距离交流感到很高兴。从毕契利先生的绘画作品中,给我们中国画家带来了冲击和思考。因为我觉得东西方的绘画,中国画不停地吸收西方的长处,西方画也吸收中国的长处,两种绘画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变化,互相影响,从来没有想用东方方式去改造改变西方方式,或西方方式来改变东方方式。因为东西方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各自的方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仍保持了各自的特点。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所以在各自仍保持特点的绘画中,有这种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就显得尤其珍贵。我感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以为能够沟通,实际上只能了解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还不一定准确。因此,我们就特别有必要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不断地加强交流,才可能不断地增进了解。了解愈多,误解和无知才会愈少,相互间的理解才会更多。互相取长补短,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更加具有个性、民族性,而大有益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因此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原作,开幕式时我肯定去,去拜读一下作品,相信会有不少收获。最后预祝画展成功。”
      理事、新华日报新华艺坛主编魏长健先生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时候,中国差不多也有相同的优秀的绘画。文艺复兴是从对神的崇拜走向对人的对人文的尊敬,中国那时候也有相似的转变。法布里奇奥·毕契利先生从文艺复兴的传统里吸收精神,我觉得他的绘画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传统的敬畏,二是一种对现实的忧虑,三是非常个性的想法。这里可以看出毕契利先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我想从他的画里,从他的目光中,都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忧伤的人。毕契利先生能够到中国来,把对意大利的思考带到中国展览,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画展打开了一扇窗口,使我们看到意大利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一点。我们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这个交流座谈会,在新华日报新华艺坛会用一个整版来登载。据说,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一位意大利画家的展览是第一次,新华日报这样整个版面宣传一位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也是第一次。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展览,你们带来了意大利意象。”
      理事、省美术馆画家晏明带来了自己的画册与法布里奇奥进行交流,他说:“我认识意大利这个国家也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化的辉煌时期,他们很幸运能够出生在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佛罗伦萨。我觉得毕契利先生的绘画有三个特点:独特的个性,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从画册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道路延续了文艺复兴的道路,从素描,处理阴影等方面看,都有如伦勃朗等大师们的影子,吸收的艺术门类比较广泛。他的作品的色彩表现力很强。仍然坚持架上绘画这一点很了不起,延续了传统,但他的思想比较先进。我觉得他是个有思想的画家。作为艺术家,思想最重要。他的作品反映了对当下的关注,这一点带给我们不少启迪,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毕契利兄弟对我省艺术家们的评论和发言表示感谢,老毕契利感慨地说:“多么美妙啊,是艺术让我们走得这么近。”
     

      刘翎秘书长后来在新华日报专版上,向读者介绍这次交流座谈会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想,她写道:“大家感到这样近距离的交流,如同湖畔清新的空气和水天一色的风景,对双方都很需要和重要。可是,敏感的艺术直觉又告诉我们,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许我们自以为阐述清楚的艺术见解,却远未达到对方的彼岸,此岸所见的表象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养成所能尽然诠释,善意中的误读、思想在朦胧中的触摸和感知,都越发激起互相了解和探求的愿望。惟其如此,面对面的注视和对话,便成为令人珍惜的机缘。大家说,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好。画家的父亲专程从托斯卡纳家乡来到中国南京,画家的兄长成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也让中国艺术家看到意大利人对艺术的挚爱。”这次交流还让“中心”理事们和参加的艺术家更加感到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应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大家同意刘翎这样的概括,也作为此次交流的结束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这样一座桥,一个在中国新时期新文化建设中选取世界优秀文化精华,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对话、沟通的桥,渡艺术殿堂的朝圣者们,多元文化的建设者们,行过以国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而设种种无形障碍之河,以达至人类精神天下大同的光辉彼岸。我们一直尽心竭力于这项伟大的事业,实为任重道远之路,也为阳光雨露之旅。”
     《意大利意象》画展开幕式当天,《新华日报》新华艺坛用一个整版刊登了法布里奇奥的画作,及研讨会上“中心”理事、中国艺术家们的评论,毕契利先生一家拿着报纸,听着刘翎秘书长为他们说明一篇篇文章的内容,感到十分满意和高兴。报纸也及时地为参观的师生和观众提供了理解和帮助。
      因事未能参加研讨会的“中心”理事、江苏画刊社社长、主编、油画家李建国说,法布里奇奥的艺术创作富有新意,对我国艺术家的创作有借鉴和学习作用,值得在《江苏画刊》上辟出专版予以专门介绍,他专门安排出时间对画家本人进行访谈,相信专刊发表后会在美术界专业人士中产生较大影响。这让法布里奇奥感到荣幸。
      此次画展以座谈会的形式,为中意双方艺术家创造了深入了解和交流的机会,理事们纷纷表示,这种形式的交流很有必要,也是个良好的开端。虽然讨论十分热烈,但中国的艺术家感到,因文化背景等等因素影响,双方离彼此真正的了解还有很大的距离。新华艺坛整版篇幅报道座谈会,起到了既宣传意大利画展,也扩大了“江苏中心”影响的作用。报纸发行当天,理事魏长健就不断接到询问画展情况的电话。参加活动的理事们认为,“中心”在艺术交流上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希望今后这样的交流越办越多。
 
【Back】
copyright © 2015 Jiangsu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