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Program
Traditional Program
Classic review Current position:Home > Classic review
“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Release time:2009/2/18 
   
 图为“中心”刘翎秘书长(右一)在研讨会现场,
左一为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北京首席代表费约翰博士
 
    2008年10月24日—26日,“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南京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和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境内外80多名从事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包括国际老年学学会主席艾伦·沃克教授(英国),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主任欧卡瓦博士(荷兰), 联合国“世纪目标”老龄化问题研究小组组长TESTUO博士(日本), 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北京首席代表费约翰博士等国外一批有影响的学者。为期两天的会议,在大会主题发言之后,分成四个分论坛,与会者就社会福利和改善民生、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民间团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社会风险和社会冲突化解等当前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中共“十七大”提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标志着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将成为我国发展和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主席艾伦·沃克教授介绍了社会质量理论在欧洲的发展和应用。他说,对于个人而言,社会质量是指在其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社会中,所能提高他们的福祉和个人潜力的程度,因此,社会进步并不只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后果,而是包括科学知识的增长、技术革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以及政府在提高人居环境中日益扩大的作用。艾伦·沃克教授希望推动社会质量理论在亚洲地区的应用,尤其是中国和东亚,以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韩国首尔大学教授Hyung-Myun Koh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社会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考察研究,阐述了社会凝聚力对于提高社会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通过Hyung-Myun Koh教授对韩国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平分配是获得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陈颐研究员指出,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相比,社会福利对于改善民生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社会福利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改善民生的手段和方式更全面、更有效、更公平,社会福利应当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陈研究员还提出,到2020年以前,我国应当从改善民生的目标出发,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整合,建立起由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住房福利、独生子女家庭福利组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福利体系。
    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以山西省为个案,考察因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灾难,造成的社会冲突以及对于当地农民生存和农村社会的颠覆性影响。山西省煤炭以及相关产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对当地空气、河流、和地质的大量污染,造成了对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破坏。这一破坏从大中城市到县城、乡村,污染和破坏的程度逐渐深化,污染严重地区的农民通常面临呼吸困难、饮水困难、农业减少、疾病多发及因病致贫等。张教授警告,如果“生态空难”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极有可能会引起“治理危机”和“社会崩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周全德等学者通过对河南等地的实地考察,指出国有企业职工生活质量较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所不足、农村教育相对萎缩是当前严重影响民生的三大突出问题。进一步消除传统发展观及其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的不良影响和惯性作用,树立“改善民生与发扬民主和保障民权息息相关”的亲民理念势在必行。南京理工大学王兰芳教授重点对中国现阶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她指出,现阶段政府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但这一制度面临社会转型融合、老龄化等问题的挑战。考虑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她建议,在大力推行大病统筹的新型合作医疗的同时,还应发展多形式多支柱的医疗保障网络,以满足农民对医疗保障的基本需求。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总会有不同性质的社会风险的存在和社会冲突的发生。预知社会风险、化解社会冲突,是提高社会运行质量的必要途径。南京大学朱力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冲突的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他以大量数据分析了社会冲突的类型、趋势和产生的原因,指出群体性事件开始作为“弱者的武器”被普遍地使用;控制社会冲突,已由封闭的、僵硬的内部处置逐步转为开放的、弹性的公开处理。朱教授最后指出,尽管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正面功能,但其负面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协调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由于种种利益关系的存在,这些问题目前仍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作用也是本次研讨会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25日上午,会议设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由“江苏中心”刘翎秘书长和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北京首席代表费约翰博士共同主持。参与研讨的学者和民间组织的代表都高度肯定了民间团体在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质量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就民间组织的多种形式、日益增加的自发性志愿者团体的产生及其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爱德基金会通过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及其作用的介绍和经验总结,阐述了民间团体灾区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呼吁进一步发掘民间的力量和潜能,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申利民主任指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尚有曲折和困难,其服务社会的职能要争取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双重认同,但总的趋势是在朝着为社会和政府更加重视的方向发展。“江苏天人家庭研究中心”王世军教授,以南京鼓楼区某社区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民间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运用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机制,为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可能是破解城市高龄独居老人长期缺乏社会服务难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日本福祉大学野口定久教授从日本建设包容型福利社会的经验出发,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费约翰博士对上述会议代表的发言作了认真的点评。他说,民间组织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问题令听众感到新颖,而日本学者提供的建设包容性社会的经验具有启发作用,本论坛的目的之一正在于此,借鉴成熟的经验,而给发展中的民间组织以逐步完善的建议,以期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身为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的费约翰博士曾在南京大学学习,他的名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政治、文化与阶级》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由南大学者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会后他说,国际学者对中国民间组织的研究远多于中国国内的研究,福特基金会关注有关中国民间组织的研究课题,由于所处地域关系,给予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助为多,此次受到会议主办方盛情邀请,回答母校南大,与导师、秘密社会研究学者蔡少卿教授讨教民间组织的相关问题,也对南大社会学院的研究有所了解,获得不少有益资信,将对他现在在北京的工作有所帮助。
    此次研讨会,“江苏中心”邀请了福建、贵州、陕西和重庆四个省、市“文化中心”秘书长和代表参加,“贵州中心”提交了会议论文,对民间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地域性的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成果,“陕西中心”代表认为分论坛有关民间组织的发言很有启发意义。四省市“中心”在会后与“江苏中心”进行了工作交流,通报文化交流情况,探讨合作前景,以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江苏中心”王金陵副理事长会见并宴请了四地“中心”的代表。
    此次研讨会得到了省、市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Back】
copyright © 2015 Jiangsu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