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他发现只有学习了儒家经典,才能与当朝大夫拉关系、谈朋友,传教才方便,于是他开始读孔译孔。
从利玛窦算起,400多年了,咱们的书,不光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一出国就往书店钻,据他讲,国外的书店,汉籍之中,译本最多的要数《老子》、《周易》和《孙子》。《论语》是咱们的看家宝,翻译最早,但最早在西方出版却是1985年左右,在比利时出版的,反而排在这三本书的后面。
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评论中国哲学,第一是孔子,第二是易经,第三是老子。按照他的三段论,排在前头的最低级,排在后面的反而高级。黑格尔最看不上《论语》,说这本书一点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哪一个民族文化里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还说,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声,《论语》最好别翻译。
这是西方哲学家的一种代表性的看法,有道理。
但是,孔子是不是哲学家,在此先不论。哲学这个词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也是译自欧美。但是,西方的筐从来就装不了东方的白菜。
今天的中国有点像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对古典文化出奇地感兴趣,对于古籍文本的解读络绎不绝,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孔子活着的时候,像条丧家之犬东奔西走,倡导恢复古礼,可没人搭理他。死后,他的思想却被拿来当作治国要典。因为他的秩序观念太适合牧民了,于是得到了追捧。这主要是从宋代开始的。也就是从宋代开始,《论语》才算入了经书之列。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从来都是六经注我,没有我注六经,说是捧孔子,其实是害孔子,都不能要。
世界正处在转折期,孔子的学说在这时走向了全世界。那么,这位老爱说些大白话的老人,到底靠了什么走向世界的?
孔子“和”、“合”的思想今天最受推崇,“和而不同”的文化表现了一个多样性的中国,也契合今天多样化的世界。就像一片大陆,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这简直可以成为一条所谓的普世价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安于有序,然后互敬互爱,再推而广之,从家庭内部到人与人之间,再到不同国家之间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家家和,国国旺,天下平,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他走向世界之所凭。
谁家不吵闹?哪国无纷争?天下从来熙熙攘攘。一句“和而不同”,虽然好似墙上饼,但足以慰聊饥人之心。成不成,大家先朝着这方向努力再说。
2010年01月21日 08: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