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文化动态
活动预告
文化动态 Current position:Home > News > 文化动态
世博会,国与国的文化对话
Release time:2010/3/3 Category of:文化动态

坛主小传

  徐波,职业外交官,法国语言文学学士、国际法学士和经济学博士。

  曾出使法国、比利时、黎巴嫩等国十余年。

  2004年4月起任上海世博局国际联络部长、国际参展部长、外事办公室主任。

  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

  著有《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世博礼仪》等著作。

  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

 

  核心提示

  跨文化对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文化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因素。

  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是否真的零距离了呢?不是。全球化消除不了沟通赤字,

  世界并没有因为沟通技术的提高而减少对中国的误读。

  上海世博会是1851年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

  对话的内容就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观。

  2010年,在人类80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在上海相会片刻,

  一起对话、探讨21世纪人类的城市化未来,这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世博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在看到世博会展馆异彩纷呈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举办世博会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世博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对话的意义。

  跨文化对话是一种生活现实

  跨文化对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关键是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后,我们如何减少文化摩擦,减少误解。

  据统计,现在每年有5000万出国人次,派出去的留学生累计超过150万人,每年还要接待超过1个亿的境外来华人员。在上海,目前有15万注册外国人,如果算上没有注册的就更多了。上海外国语学校有一位研究跨文化对话的美国专家,中文名字叫顾立行,中国话讲得和那个加拿大人大山一样好。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太太是德国人,两个孩子生在中国,在学校讲中文,晚上全家又讲英语又讲德语。他开玩笑地告诉我说,在家里天天“跨文化”。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跨文化交流不只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一种生活现象,一种生活存在。我们所说的跨文化对话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关键是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后,我们如何减少文化摩擦,减少误解。

  文化成影响国际关系新因素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文化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因素。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文化冲突管理课程,因为国际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数不胜数。我国已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不说外贸和吸引外资,我们自己的对外投资已高达1800亿美元,80万工人在海外打工。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我们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同样遇到严峻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冷战结束后,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从军备、核武器、经济实力,慢慢过渡到文化等软实力。2001年WTO成立的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防止世界商品自由流动导致文化冲突加剧,并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国际责任。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但两个星期就有一个语言消亡。语言的消亡速度非常可怕。现在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推进得太快,各种弱小民族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面临冲击,从而出现强烈的反弹。如果我们不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这个全球化就不稳定,就会失衡,出问题,而全球化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通过全球共治来解决,如气候变暖、公共卫生、水资源等都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出现文化冲突就解决不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国际形势不稳,有很大原因是文化冲突引起的。

  西方为什么总在误读我们

  跨文化对话同样是为了消除相关各方的误解。有了网络以后,人们之间的联系很方便,任何人都是世界村落的村民。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是否真的零距离了呢?不是。全球化消除不了沟通赤字,世界并没有因为沟通技术的提高而减少对中国的误读。同样是六十华诞阅兵,我们大家看了很高兴。一些在观礼台上的朋友当场给我发短信,告诉我做一个中国人今生今世是多么荣幸,这样的阅兵大大提高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但这个非常好的事情,这个展现我们国家风采和塑造形象的阅兵式,西方媒体就认为我们在秀肌肉,是在展现我们的武力。大家会问,为什么西方媒体要误读我们?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是中国发展太快,六十年国民经济增长了100倍,他们没有想到。发展快了,有了经济实力就要有话语权了,有些人不舒服;其次是一种情感落差。过去西方习惯的中国是个又弱又穷、内斗不断的民族。你自强了,要发展了,要改变世界了,西方就会有本能的一种排斥;最后是西方媒体本身的特点,他们是为媒体集团服务的,刊登的都是读者感兴趣的、猎奇的新闻,就像我们老百姓讲的坏事传千里,好事它不给你报,这样的话发行量就大,所以这种误读也有多种多样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世博是跨文化对话理想平台

  回到正题上来:为什么我们说要文化对话,要搞世博会?原因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千差万别,各国的文化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要通过交流了解真相。

  我们通常会把世博会和奥运会、世界杯作比较。同为世界盛事,但是世博会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有国家,有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有企业,有城市,还有普通公民,因为到世博园参观的游客其实都在参与各种互动。此外,世博会参与的方法是奥运会、足球赛无法比拟的。体育赛事往往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场地再大,一场比赛容下几万人了不起了,绝大多数人只能看电视转播。而世博会不一样,是直接参与,还可以互动体验,与参展方自由交谈。还有就是世博会的展示时间长。奥运会再精彩,两星期结束。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不过就是一个月左右。上海世博会是184天,184天里可以和任何人、任何国际组织进行无拘束零距离交往,这不是很神奇吗?

  前几天碰到一个北欧国家的总代表,我们聊到了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我们觉得世博会确实很伟大。哥本哈根会议上,这么多国家在一起是争执,我们在一起则是完全平等的交流。而且,他们的峰会算是历史上最长的了,开了13天,史无前例,而我们是184天,是他们的15倍还要多,天天可以对话。因此,世博会也是个长达半年的峰会,是行动中的国际多边主义。我们天天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合作,而世博会就使这样的愿望变成了一种行动。

  世博会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目前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还存在着各种对我们的误解,我们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曾表示,如果国际社会看到的世博会东道国是谦虚的、讲礼仪的、懂规则的,那么中国崛起得到的理解就会多些,遇到的阻力就会少一些。

  世博会同样也是参展国形象塑造的良好平台。非洲代表们一直向我们强调,由于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非洲,西方媒体呈现的非洲是个被误读的大陆,一个充满战乱疾病、自然灾害,一个没有希望的大陆。这显然是对非洲的一种丑化和歪曲。非洲朋友希望通过世博会改变世界对他们的成见,塑造国际上的新非洲形象。 2005年爱知世博会时,国展局曾专门作了一个调研,询问参展的国家为什么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第一答案是树立国家新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加强与东道国的双边合作。可见,国家形象的推介对参展方同样非常重要。

  文化对话对什么

  上海世博会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跨文化沟通的历史机遇,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上海世博会是1851年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对话的内容就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观。由于自然禀赋、文化历史差异,各国的城市观是不一样的。200年前只有2%的人住在城市,今天已超过50%,人类已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城市化时代。然而,城市不只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和幸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海世博会也是人类分享城市化经验,建设低碳、和谐、宜居城市的机会。但由于世界各国对城市化不同的认识,这个主题在世博会的呈现方式将是多元的,各国对城市问题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尽相同。如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希望通过城市化将自己从一个农业国发展到工业国,实现国富民强。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基本结束,更多的是关注环保、宜居等问题。瑞士驻国际展览局代表提醒我们,到欧洲推荐世博会主题时不要过分渲染高楼大厦,因为欧洲人不认同高楼大厦,上海世博会瑞士馆就是要推介瑞士牧歌般的田园生活。非洲国家同样也问我们,Better City,Better Life,听起来好像Better Life一定要在City里面。难道幸福一定在城市里面吗?他们说,我们非洲国家农村多,城市少,我们也挺开心的,没有城市那种交通的污染和生活压力。南太平洋岛国代表也告诉我们,他们没有高楼,也很幸福。有阳光、沙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大楼不仅不需要,就算盖了,台风一来也要被吹倒。

  这些沟通使我们了解到各国各地区对城市问题的看法是很不同的。目前,国际上除了用GDP考量一国发达与否外,还有一个幸福指数。比如有报道说,我们的南亚邻国不丹人很幸福,美洲哥斯达黎加人很幸福,而美国人最不幸福。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幸福指数比一线城市高。这些都说明城市观是多元的,与人的生活现状、受教育程度、追求的目标有关。 2010年,在人类80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在上海相会片刻,一起对话、探讨21世纪人类的城市化未来,这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做好中西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但文化对话很难,首先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距离,有抹不去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我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差异——一个中国大使眼中的世界》。书中讲了很多例子,全是中外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可能通过世博会一下子就解决。我认为,跨文化对话关键要培养对话的人才,因为对话是心灵的对话,不是说说而已。就像我们做思想工作一样,你要把老外思想工作做通,你要说到他心坎上。

  与奥运会不同,世博是创意工程,而创意要来自内心,是一种对专业的认可,是一种投入。为了鼓励这种创意,国际展览局有关展示的规则就没有国际奥委会章程那么硬性,就是希望东道国能灵活地鼓励各种创新。因此,你在中外双方沟通时就不能循规蹈矩,而是要非常积极地提供各种服务。沟通人员因而必须了解业务,有很强的职业造诣,否则说话没人听。沟通时一定要懂得以参展方能听懂的语言与其沟通,流利的外语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懂外语并不意味着懂世界。关键还要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不能居高临下。曾经在某届世博会上,组织者为了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请了欧洲某个知名展览公司建了一个非洲联合馆。因为没有沟通,欧洲展示公司也不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非洲国家不接受。他们说,这是欧洲人想像中的非洲,不是我们的家乡,是对我们文化的无知和异化。非洲朋友说,就是你给我送礼也不能这样强加于我。这是典型的跨文化对话没有对好的例子,好心办了坏事,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沟通工作不容易。我想在此援引首位华裔法兰西院士程抱一先生在当选时的讲话,他说他是东西文化的摆渡人。我想,我们沟通人员就是东西文化的摆渡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摆渡人,既有马可·波罗、利玛窦这样的外国人,也有历史上特别是“五四”以来把西方先进科学、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大量先贤哲人。今天我们重谈东西文化摆渡人非常重要。要做好摆渡人,首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超越自我,要充分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跨文化沟通的历史机遇,事关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我希望在座各位一起来关心我们的这场跨文化对话,特别是年轻人,要行动起来,通过世博会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发扬光大,从而真正履行当初申博时我们的庄严承诺:“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根据徐波讲座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新华网,2010.3.3

【Back】
copyright © 2015 Jiangsu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