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Traditional Program
经典回顾
经典回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回顾 > 经典回顾
“陶趣痕生——2016两岸现代陶艺交流展”暨座谈会在宁举办
发布时间:2016/10/9 

9月22日,由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台湾跨领域艺术学会和南京六朝博物馆主办,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协办的“陶趣痕生——2016两岸现代陶艺交流展”在六朝博物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于9月15日至26日在六朝博物馆大厅展出,邀请台湾、江苏、广西、上海、江西景德镇地区40位陶艺家参展,共展出约110件陶艺作品,包含生活陶瓷、艺术陶瓷、雕塑等。开幕式当天,“江苏中心”理事长、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理事、江苏鑫瑞德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涛、理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理事、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理事、傅抱石纪念馆艺术顾问徐善、理事、省政协副秘书长唐立鸣、理事、《凤凰品城市》杂志主编浩天、理事、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郭进成、理事、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程爱民、省政协副处长郭彦成和“江苏中心”秘书长刘翎、副秘书长张焕发出席了开幕式。作为主办方之一,“广西中心”副理事长、广西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侃、广西钦州市坭兴陶协会常务副会长曾日荣、“广西中心”秘书长赵克等一行11人,台湾参展陶艺家代表6人和其他多位国内参展艺术家也参加了开幕式。众多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也前来观展学习。

开幕式由理事、上元书院总监事江月主持,陈国欢理事作为展览艺术评审之一,介绍展览情况。他说,“江苏中心”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两岸陶艺展,交流越来越深入,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年的展览,我们在挑选展品时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性和地域性,同时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策展团队,借助六朝馆大厅独特的采光最后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广西中心”副理事长刘侃、台湾雕刻家陈逢显也致辞祝贺展览的顺利召开。
当天下午召开了两岸现代陶艺交流座谈会,由陈国欢理事主持。两岸陶艺家齐聚一堂,探讨陶艺的创新与传承,陶艺的市场化发展等问题。寻求新风格、新样式,打造适合现代社会审美的崭新陶瓷艺术,成为两岸陶艺家们的共同呼吁。
陶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陶艺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在场陶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台湾陶艺家杨正雍分享了自己多年来陶艺创作时秉承的理念,他认为,“在学好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实践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躲在前辈的影子里,找到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理念去关注对象。”
除了观念创新,技艺创新也是重要手段。台湾雕刻家陈逢显此次参展带来了自己的微雕陶艺作品,一件只有两毫米宽、三毫米高的“最小的茶壶”,利用放大镜、显微镜及特制钢针等特殊工具完成,把中国传统工艺“核雕”的工艺嫁接到陶艺上来,展示了台湾陶瓷技艺的细腻与创新。陶瓷材料、烧成工艺的多样性也为陶艺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虞健老师参展作品是柴烧陶瓷。他介绍,柴烧本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由木材的火焰与落灰直接落在陶土表面形成自然的灰釉,以前常被认之为“瑕”。而现代柴烧观认为这样的“瑕”正是陶瓷自然的表现方式。柴烧的难度较高,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正是由于烧制工艺的不断创新发展,柴烧的魅力才得以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创新固然重要,传承也必不可少。广西传统坭兴陶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陶艺家们表示,“作为坭兴陶的传承人,我们肩负着传承发扬坭兴陶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传承并不代表全盘保留。如何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为大众市场接受也是他们正在探索思考的问题。陈国欢理事认为,“陶艺要大踏步走向市场,解决之路不在于营销模式,而是我们的创作如何创新、如何融入当代审美。如果我们的作品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那自然就会有受众,有市场。”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素芳老师结合自身的陶艺教学经验表示,这次展览对于陶艺专业的新生是一次很好的启迪。他们目前对陶瓷还不太了解,有些学生包括家长都很担心陶瓷专业的未来,而这次展览让他们看到了陶瓷的多面性,激发他们对陶艺的兴趣,对陶艺的传承与传播有很大帮助。台湾跨领域艺术学会会长萧巨杰给这些陶艺新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要学会将艺术与生活分开,比如创作一些生活陶器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然后再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
当晚,“江苏中心”副理事长、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勇代表“江苏中心”设宴款待了来访陶艺家。新华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对此次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
【返回】
copyright © 2015 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苏icp09021425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