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文化动态
活动预告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动态
“伪庙会”还要横行多久?
发布时间:2010/3/10 所属类别:文化动态

        庙会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个神圣的词,它是人为了感受神性的集会。而如今很多地方宣扬的“庙会”则属“伪庙会”

  这两年春节,各地“庙会”新闻尤其多。今年北京,更是因为厂甸庙会移址陶然亭公园、圆明园办皇家庙会、地坛庙会30万元一个摊位等事件,庙会屡屡成为媒体争论的焦点。

  庙会在今人的印象中,只剩下了攒动的人头和杂货小吃的叫卖,早已没了传说中的神采。之所以还受各地政府和某些人的青睐,或把庙会看作了春节的政绩工程, 或把收摊位费看作了敛财的手段,要的只是一个名头和繁华的表象。至于什么是庙会的精髓,民众是否真的喜欢,并没有人关心。

  庙会这两个字,已道明了它的由来。庙在前,会在后,无庙不成会。庙会源于宗庙祭祀,此后佛道二教兴盛,为招徕信众,宗教活动外,庙会又多了戏剧、出巡等娱乐功能。庙会除了能吸引善男信女,商贩和凡夫俗子也会趋之若鹜,自然有了集市功能。后来一些民间信仰活动,也开始与庙会融合,到宗教庆典之日,民间的各类会社、宗族也会前往庙会助兴。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庙会地位很高,不仅是文化和经济活动,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动。
 

  庙会自古就是纯粹的民间行为,与政府无关。它有两个重要依托,一是宗教与民间信仰,这是它的精神内涵;二是要有各类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不同的庙会依托的对象不同,有的是寺庙、道观等宗教组织,有的是“行会”、“公所”等民间组织,也有两者通力合作的。过去地域间的信仰差异很大,使庙会的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与佛道二教有关的庙会自不必说,也有供奉龙王、土地、城隍、关帝、财神、禹王、圣母、二郎神的。但无论什么庙会,祭祀神灵、祈福还愿都是主旨,庙会对民众来说主要是一种精神与信仰活动,娱乐和商业功能只是附属的。这是庙会与集、场、圩等集市的主要差别。

  有精神与信仰内涵、有一定仪式感的民众集会,才能称为庙会。而如今新闻报道的很多庙会,真正的名称应该叫集市。比如北京过去一些大的庙会,都是有讲究的。东岳庙会,因供奉的神仙多,酬神求灵方便,香火一直很旺。慈禧太后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宫女来烧香。而民众去东岳庙会则是为了祈五福、请福牌、走福路、请福回家;再如雍和宫庙会遵循的是藏传佛教传统,正月三十才是它的庙会期,有“演鬼”仪式,二月初一“打鬼”,是一种用宗教乐舞剧向异教徒示威的仪式。民众如欲消灾净害,更去赶这一天的庙会;而白云观,因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除了烧香敬神外,像摸石猴避邪、打金钱眼、会神仙都是逛庙会百姓的最爱。

  可以说,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民众信仰和道德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精神凝聚力才是庙会的价值所在。各种宗教和民间组织,把庙会看作培养民众价值观的一个场所。比如过去很多地方的庙会,有演“关公戏”的习俗,除了有驱邪逐疫、除祟穰鬼的寓意外,还有在商贩和民众中传播关公信与义的功能。过去再大牌的戏剧演员,如果在庙会演出,也是公益性的,绝不会收演出费。所以庙会的本质是精神的、文化的,是一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众集会,而非商业的、物质的。庙会的组织者,也只是把庙会看作是一种公益活动,商会、行会或一些乡绅会主动捐出善款,把庙会看作是造福一方民众的善举。历朝历代,还没听说过有收摊位费这一说法。

  庙会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个神圣的词,它是人为了感受神性的集会。而如今很多地方宣扬的“庙会”则属“伪庙会”。当人们只是为了娱乐和买卖聚集在一起时,它的准确名称应该是集市。把集市称为庙会,还大秀拍卖摊位费“标王”,把庙会当作了政绩和盈利的秀场,倒是只有今天才会出现的怪象。

2010年03月10日 09:19 来源:南方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2015 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苏icp09021425号) 版权所有